近日银保监会召开了网贷专项会议,银保监会拟出台包括指定风险处置方案及资金偿付计划,推进专项整治后续现场检查工作、研究制定专项整治后续行政出发流程的、加大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力度等措施。
北京互金整治办也宣布 , 将继续开展P2P网贷现场检查工作,北京互金整治办还表示 , 将坚决反对、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
监管的行动,对于投资人和真正做事的平台来说,都是利好。
昨天,还有一个消息值得注意,一个是有媒体报道北京市互联网金融协会向所有会员单位下发加强业务合规性的风险提示函。
提示函指出网贷平台不得向投资者提供“理财计划”类违规产品,要求所有北京地区的P2P网贷平台立即下线“理财计划”类产品,并提示投资者,自行承担此类产品产生的后果。
虽然从主体来看,北京互金协会是一个行业自律组织,对平台约束力不大,但这也许是监管层让网贷平台取消理财计划类产品的信号。
部分北京平台对投资人的疑惑做出了回应:
网信:智多新是智能匹配工具,底层资产未到期前可以支持用户申请转让/退出,并非理财计划。
人人贷:U计划以及优选计划不是理财计划,是一种自动投标服务,人人贷基于出借人的授权,帮助出借人自动进行分散投资。
银湖网:关于理财计划的提示函,并非监管部门发放,相关媒体也已撤销,平台项目无影响。
洋钱罐:首先,文件并非监管部门发放,另外我们也并不是理财计划产品。
理财计划和自动投标是什么?根据我们的梳理,首先他们应该具备同一个特征:
投资了一个产品/使用一项服务,但资金被打散借给了不同的借款人;实际借款时间不与产品期限对应,而且长短不一,有可能是新标,有可能是别人债权转让的标。
举个例子,这是我投资的某平台3月期产品,就匹配到了普通债权和转让债权等不同标的:
早期网贷平台理财计划可能有资金去向不够清晰,借款人投资人不能一一对应等问题,在网贷监管细则下发后,不少平台已经下了功夫做了整改。
要说两者的不同,最重要的差别应该在于理财计划标注了几日内可赎回到账。而自动投标服务不承诺赎回时间,如果没人接债权那么前面的人就转让不出去。
总之,出于借款端和贷款端对期限需求不一致、控制额度、平台赚息差等各种原因,大概95%的平台,都有“理财计划”/“自动投标服务”。
理财计划之成为靶子,应该在于理财计划的隐含逻辑是期限错配+暗刚兑,两个条件组合在一起,其实是一种隐患。
投资人在赎回产品时,后台的操作是债权转让。因为网贷毕竟还是个投资人信任度不高的行业,如果发生转让不出去的情况,投资人不能按时/及时赎回,会对平台造成不利的舆论影响。所以,潜规则是平台会用自有资金先行回购,再转让给下一个投资人。
逾期、甚至已经变成坏账的借款,平台也在用自有资金垫付。
这样,对于前端的投资人来讲,只是进行了一个赎回的操作并拿回投资的钱,他对自己的债权到底转让给了谁,是没有感觉的。
因为以前行业流动性还算充裕,即使平台自己接手了债权,也很快能转让,还有源源不断的新资产与资金进来稀释坏账,这种潜规则可能问题不大。
最近由于整个大环境恶化,流动性危机凸显,隐患就彻底暴露了。
新增资金流入减少,平台自有资金收回的产品转让不出去,垫付压力会越来越大,直到垫付不起。
产品到期而实际底层资产未到期,没有新的流入,就只能限制流出。
在最近的这波危机中,不少平台遭遇挤兑,有平台被迫采取临时措施,限制赎回,强制投资人持有原始标的到期才能退出,比如饭饭金服、蜜蜂有钱。
也有平台在火还没烧到全身的时候,选择强制把计划类产品拆开,比如信用宝和之前的人人聚财。
我理解认为自动投标计划的逻辑是,把暗刚兑变为了可有可无的选项。
大环境好的情况下,平台为了投资人体验可能会做垫资。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不承诺退出时间”的条款就可以生效,投资人转让不出去,就只能持有到期,体验和“拆计划成散标”差不多。
投资人就算再不满,毕竟这也是开始就说好的规则。站在平台的立场上,平台少了垫付压力,至少不用临时拆标那么“窘迫”。
在整个行业流动性都不乐观的情况下,无论大小平台,资金压力都很大。据悉,不少平台,已经开始准备打散理财计划产品了,直接匹配底层借款项目的期限。
打散标的,投资体验一定会有影响,可能会有很多投资人的资金计划被打乱,被锁在平台。
非常时期,如果有平台选择打散标的,不仅是为了合规,也可能是在自救,他们还想继续运营,不想让局面彻底失控。至少这样还有机会存活,能够慢慢缓释风险。
希望不得已打散债权的平台都能平安度过困难时期,也呼吁平台同时能出台配套方案帮助亟需用钱的投资人合理有序退出。
不说同舟共济,但如果真的遇上理财计划类产品被拆散,在真标的底线上,希望大家也能给平台一些谅解,这个阶段,流动性受限总比翻车好。
关于理财计划的政策未明,也许未来“自动投标服务”还有生存空间,但现阶段,真的要做好不能及时赎回“理财计划”的心里准备,也算一次投资者教育吧。相信成功渡过危机后,我们迎来的是更合规的平台和更成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