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长假来临,很多人会出国剁手买买买,在境外刷卡消费的时候,经常会遇到DCC,稍不留神就被无良商家薅了羊毛,多花一笔无谓的费用。然而这并非破财消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在意差额3%起价的土豪请自觉忽略本文。
什么是DCC?
DCC = Dynamic CurrencyConversion(动态货币转换),初衷是让用户以记账货币支付当地外币消费金额,避免信用卡跨币种交易因汇率波动而产生损失。
这里有另外一个词:FTF = ForeignTransaction Fee(境外交易费用),俗称货币转换费,国内各家银行通常收取货币转换费为1.5%,现在还有很多银行发行了无货币转换费的全币种卡,并支持开通外币消费人民币记账功能。特别说明一下,DCC不同于银行收取的货币转换费,即使采用全币种卡也无法避免DCC,仍需要消费时自己多加留意!
为什么商户喜欢DCC?
举个例子,一般来说,卡组织会收取POS机上刷卡交易的手续费,称为A。
假设信用卡本币币种是美元,当地币种是英镑,记账时以美元入账,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是按照Visa或MasterCard汇率计算的,卡组织在汇率上赚取利润称为B。
转换货币的时候,卡组织通常收取1.5%~2%不等的货币转换费,称为C,这也是Visa和MasterCard赚取的。
在这笔刷卡交易中,A由商户承担,B和C由持卡人承担。
在DCC交易中,第三方收单机构在POS机上直接将汇率转换为记账货币美元,上传给Visa和MasterCard清算的金额并不是当地货币英镑,而是转换后的美元,与此同时第三方收单机构收取3%~6.5%手续费已包含在美元金额内,并给予商户返点。第三方收单机构由此获得高额手续费,商户原本POS刷卡手续费A被摊薄甚至略有小赚,这两方对于DCC交易喜闻乐见;而消费者平白无故多花冤枉钱,卡组织原有的收益B和C也被剥夺。
哪些卡有DCC?
DCC仅对Visa、MasterCard而言,银联、美国运通、JCB均没有DCC。
DCC重灾区
港澳台、日韩、东南亚、欧元区
DCC交易过程
信用卡交易->使用第三方收单机构DCC->以第三方汇率转换为记账货币
乍一看这笔交易只是转换货币记账,并没有收取货币转换费,实际大坑就隐藏在货币转换过程中:第三方汇率已包含3%~6.5%手续费。
下边来对比2张pos消费小票
图片来自wikipedia词条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左边小票从红框内的说明可知是DCC交易,右边小票是无DCC交易。
图片来自wikipedia词条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从红框内入账结果可看出,DCC交易虽然直接以欧元(EUR)入账,但依然比英镑(GBP)加上货币转换费后入账的金额高2%,如果使用无货币转换费的全币种卡,差额会扩大到3%~4%。
如何避免DCC?
首先,境外刷卡消费一定要刷当地货币;其次,签单的时候,如果有下图红框内类似选项,在指定位置[ ]内画X选择当地货币,不要打勾不要画圈。如果没有选项,只有当地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在给商户的小票上手写“NO USD”,其他币种类似处理。
一旦发现pos小票出现“Exchange Rate”字样或有货币转换比例,务必拒绝签字,当场要求商家撤销该笔交易,重新刷卡。如果自己无法判断是否存在DCC交易,请使用银联或者美国运通卡,虽然银联汇率通常较差,运通在非美元区有2%货币转换费,但是比起高额的DCC手续费,优势依然明显。
注意保存好境外刷卡POS小票作为证据,当发现一笔过往的交易被DCC的时候,请直接致电发卡银行,以未经授权DCC的理由提起争议,否认本次交易,申请交易拒付。Visa适用拒付理由代码76,条件4或5;MasterCard如果明确选择了当地币种仍被无良商户DCC,适用拒付理由代码4837(No Cardholder Authorization);一般情况下,卡组织的处理方式是撤销这笔DCC交易,然后用正常无DCC方式再发起一笔交易。交易完成后180天内可申请拒付操作,不过建议最好在刷卡交易完成后30天内进行申请。
看到这里应该明白,在境外刷卡消费的POS机上,哪怕看到交易货币出现熟悉的CNY字样,也千万不要激动的去选择人民币入账。
最后提供2017版Visa产品和服务规则(Visa Product and Service Rules)关于DCC的原文供各位读者参考。从表格11.1.21.1第3、4项可看到,未告知持卡人会出现DCC或未经持卡人同意选择是否采用DCC,都是可以拒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