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世界各种炸雷,股票炸、汇率炸、实体炸、互金炸。
无论你投资的是什么,现在多半日子都不好过。想要保本,担心输了通胀;想要赚钱,却又害怕赔了本金。
这种中年焦虑总是格外的无奈,或许身在其中的我们,也只能顺应这人生的康波,起起落落。
不过,还有一群曾经光鲜体面人,从好几年前开始,就已经面临这样身不由己、进退两难的窘境。
这群人就是医生。
《药神》还在热映,病人的问题都没解决,医生又怎么了?
1. “不要学医!”
每年高考之后,网上都会出现类似的帖子:“身为学长学姐,关于高考填报志愿有什么建议?”。
以前,出来吐槽的多是别报土木、机电、化工、法律、经贸,而现在,是别报医学。
基于这个建议,网上还产生了很多段子:
“等我读完医,我就回来跟你结婚。”她听完的心里咯噔一下,她想,这大概是最委婉的诀别。
学医=最惨公式:本硕博11年+规培3年+专科培训2-4年=直接退休算了!
明明说好三年的,三年之后又三年!左三年,右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们和三有仇啊!当医生培训考试,还有个尽头没有啊?
还是那句话:恨一个人,就让他学医去吧。
……
而今年的另一则新闻,却又显得如此“刺眼”:
2018年,香港的高考志愿填报中,医学连续几年博得了头筹。据统计,香港过去6年里产生了50位高考状元,其中有30人都选择了在香港学医。
毫无疑问,医生在香港是妥妥地赚钱。学了医,就等于一只脚迈入了上流中产阶级,状元的选择体现出了时代的潮流。
然而在中国大陆,医学生的画风却是天差地别。在百度上搜“医学生”,出来的话题往往透露着一股心酸和焦虑。
这,或许也是一国两制的一种体现吧。
2. 得了穷病的医生
其实,像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事件频发这样的外界压力,还不足以摧垮医生们的信心,促动医生们的怨念。
最根本的原因,就像《我不是药神》里面的那句经典台词一样: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学医的人越来越少,归根结底主要是要当医生的性价比,太低了。
和其他专业不一样,医生的培养周期非常长,一般为“5+3+X”模式。也就是先读5年本科,再去医院轮岗3年,最后定岗实习X年(X=2~4)。
算下来,想要一个医生为你看病,至少要等待10年以上。
而这10年,要么是完全没有收入,要么是收入极低,直到年近30岁,才能够正式入职,不但有较高的智力门槛,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也都极高。
当你以前的同学都工作几年结婚生子有房有车了,你才刚从医学院毕业,拿着每个月几千块的规培补贴,确实很难不焦虑。
即便熬过了这10年,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收入到底能有多少呢?
据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1月9日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2017年,中国的男性医生年平均工资是78702.83元,女性医生年平均工资是73294.47元。
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4318元,私营单位为45761元。
在美国,医生的平均工资为就业人口平均工资的2-3倍;在中国香港,医生的平均工资为就业人口平均工资的5-8倍;在中国大陆,医生的平均工资为就业人口平均工资的1.05-1.7倍。
这也难怪会有医生吐槽说:培养制度与美国接轨,但是待遇咋向非洲看齐了呢?
而且,最让医生们寒心的,还不止这个。
2011年,95.66%的中国医生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201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65.9%。2017年,虽然医生们的收入仍然不如人意,但这已经不是医生职业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62%的医生经历过医疗纠纷,68%的医生经历过医患冲突,仅有27.14%的医生,从未遭受过暴力事件。
工作时长最短的医生,每周也必须工作48小时以上,而且,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
仅有19.2%的医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与其他企业的职工样本对比,医生群体在总体心理耗竭等级上高了不止一个量级。
钱少,只不过是压垮中国医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3. 被迫“作恶”的医生
去年年底,有关部分地方医保亏空,耗材停用,手术暂停的新闻,让习惯了“医生总是会多开药”的人们,第一次见识到医疗界的“双十一”。
只不过,医生们在各自的系统里抢的不是别的,是拯救生命的医疗耗材。
全国各地的医院,都在忙着削减医疗费用,不是医院不想赚钱了,而是医保的支付能力,越来越有限了。
2017年4月21日,卫计委网站公布《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17年底,前4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下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这之前,国务院和国家卫计委就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文件中提出,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控制在30%以内,耗占比控制在20%以内。
这4批医改试点城市名单共计200个,覆盖全国32个省份。
到了去年年底,由于一些省市未按既定要求完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任务,控制消耗的压力陡增;此外,年底之前“耗占比”降低至20%的时间节点正逐渐逼近,再不行动,就没时间了!
最狠的一招是,如果发现医生治病的时候医保费用超标了,不管病人有没有治好,医生都得扣钱。
所以才会出现做手术没有耗材、打抗生素没有库存、上呼吸机没有管路……就连拔个牙,都没有足够的止血材料。
医生们无奈地对病人说:年底了,尽量别生病;生病了,尽量别手术;做手术,尽量等明年吧。
可病,能等到明年吗?
4. 医生也需要良医
前面说了这么多,菜导觉得,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医生的培养与医疗制度的完善,都是一个系统性难题,很难在一朝一夕内完成改变。
国外的医生收入高,意味着病人支付的成本高。而一旦医保覆盖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现令人咂舌的天价医疗事件——而这在欧美也确实常见。
中国的医生收入低,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医保制度的特性所决定的。
谁都想要医疗服务覆盖广,又便宜,还水平高,但可惜,这是不可能同时完成的任务。
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保制度,在保证覆盖率的前提下,势必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医疗需求。
所以,上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或许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除了多锻炼少生病,尽早配置各类商业保险之外,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就是给医生们多一些支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体谅。
毕竟,正是每一位患者的信任,支撑着医生们继续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