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伴随市场的持续下跌,账户上出现浮亏的投资者越来越多,今天主要分享如何应对账户浮亏问题,希望这些简单、实用的方法与思考逻辑对你会有所帮助。
沉没成本与锚定心理
首先,在提供应对浮亏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还是先解决浮亏之后的心理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行为金融学中最常提及的两个心理问题——沉没成本与锚定心理。
1.沉没成本
指的是:因为前期错误投入的成本而影响后期决策的心理。举例:当你进电影院开始看一部电影,演了半个小时后你发现这完完全全是一部烂片,这时候你已经花了的电影票钱就是"沉没成本"。接下来面临的决策:电影还很烂,你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马上起身离开,因为这样至少还挽回了一些时间成本,但现实中人们还是被前期付出的"沉没成本"牢牢地拴在座椅上,直到浪费完你的宝贵时间。
2.锚定心理
指的是:人们在作决策和判断时经常先把自己“锚定”在某个事物上,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整。举例:找对象过程中,如果一姑娘25岁时找过一个高富帅,但最后没谈成,之后每见一个新对象都会不自觉地和那个高富帅比,总觉得当初那么好条件的我都没要,后面要找的最起码不能比那个差。这个高富帅就成了姑娘找对象的“锚”,这就是典型的锚定心理。
回到投资中,浮亏就是沉没成本,而成本价就是“锚”,这些都极大地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的决策,而实际上,未来的决策与这些过去的错误结果都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价格走势与你买入的成本是多少、目前浮亏多少完全无关!
清零思维
因此,解决浮亏问题,你首先要学会“清零”,否则无法客观、理性地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解决浮亏问题,总体可以分为四步:
1.“忘掉”持仓
这一步就是前面所说的——想要知道如何应对账户浮亏,首先必须“忘掉”已经浮亏的这一“沉没成本”,“忘掉”自己的成本价,从零开始:如果自己没有任何持仓,自己会如何决策?
2.回归自身
投资一定要坚守一个原则:任何投资决策首先要基于自身的诉求出发,核心就是: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期望多少收益率?愿意持有多少时间?
投资决策第一步一定是明确自身的诉求——预期管理,多数人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过高的收益预期,严重不足的风险预期与持有时间预期。
当然,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办法形成合理的预期,核心还是对“规律与常识”的漠视,今天给大家罗列一下各类资产过去14年的收益率与波动率(如下图),方便大家建立合理的收益预期和风险预期。
建立这些理性的预期之后,其实仓位的抉择就相对容易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打算投资中证500指数,如果你只能接受-10%的亏损,那么,你的仓位就不应该超过31%=10%(风险承受能力)/32%(资产长期波动率),与此对应的合理收益预期就是4.9%=15.73%(资产长期收益率)*31%(仓位上限)。也许你会觉得风险和收益怎么如此“不对等”?好吧,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想要获得收益往往要承受更高的风险。
最后,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时间预期:
1、持有的时间周期越长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越高(收益率回归均值的概率越大);
2、当你期望获得不错的回报时(如10%以上),8年以上才是真正意义上有稳定绩效表现的“长期投资”,即至少持有2个以上完整的周期;
3、如果你还接受不了8年以上的周期,那么你可以考虑持有4年,而且,最好做个“战略性择时”,千万别在估值高点买入基金;
4、在合适的点位买入,并持有足够多的周期,这是基金投资成功(获得预期收益率)的关键。
总之,不论浮亏与否,回归自身,重新衡量自己的配置是否合理,这是对自身账户做出正确调整策略的关键。
3.结合市场
当然,在明确自身诉求之后,结合市场状况可以做出更加合理的投资决策,这一步的关键就是理解市场的周期性,判断资产目前所处的“模糊区间”。举例而言:如果市场处于战略性低估的位置,那么,对风险和持有时长的预期可以调降一些,对收益的预期可以调升一些,体现在仓位上就可以上调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
关于这点其实无法准确量化,个人觉得可以参考估值区间。如下图,根据传统的估值指标,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现在所处的“模糊区间”,进而可以对风险仓位的配置做相应的调整。
很明显,结合目前市场所处的周期阶段,是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适度上调风险资产配置比例的。
4.差额调整
最后一步,才是回到浮亏账户,看看自身的配置状况,做出差额调整(超配的减仓,低配的加仓)。这一步是非常考验人性的,尤其是针对目前已经浮亏的账户,即使你明白了以上的道理,但能否真正执行是另外一回事。
最终,解决技术性问题是术,解决心理问题才是道,所以,一切从“清零思维”开始!